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实用范文

2023年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【精品多篇】

时间:2025-01-17 16:21:31
2023年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【精品多篇】[本文共20173字]

【引言】2023年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【精品多篇】为的会员投稿推荐,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。

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 篇一

古代诗歌五首

二、教学目的:

1.学习这五首诗,朗读、背诵这五首诗词。; 2.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; 3.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三、教学重点

1.朗读、背诵这五首诗词; 2.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四、教学难点:

1.理解诗歌的意境。

五、课时:2课时。

六、课型:综合新授课

七、教学方法:讲读-讨论

八、教具:

九、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(一)检查预习

1.查字典,读准下列字的音:

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.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:

(二)三分钟演讲

(三)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 1.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。

2.教师作简评,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。

(四)学习《观沧海》 1.作家作品简介

《观沧海》选自《乐府诗集》是《步出夏门行》中的一章。作者曹操(155-220),字孟德,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毫县)人。东汉末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在镇压黄巾起义中,逐渐扩充军事力量。建安元年(196年)迎献帝都许昌,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,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。建安五年(200年)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,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。建安十二年(207年)东征乌桓,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。次年率军南下,被孙权、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。后封魏王。曹丕称帝,追尊他为武帝。善诗歌,《步出复门行》《蒿里行》诸篇,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。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。

《观沧海》是曹操的名篇。公元207年,曹操亲率大军北上.追歼袁绍残部,五月誓师北伐,七月出卢龙寨,登临碣石山。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,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。

2.朗读诗歌指导: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。

3.指导学生评析诗句。逐句分析,先由学生分析,再由教师归纳。小结:

写景的十句,前六句写的是实景,后四句写的是虚景。这首诗借景抒情。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,诗人以沧海自比,开阔的意境,雄浑的气势,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。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。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,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,表现了开阔的胸襟,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。请同学们带着感情,再次朗诵这首诗歌。4.齐读齐背,抽查个别背诵。

(五)学习《 次北固山下》 1.作家作品简介

《次北固山下》选自《全唐诗》,作者王湾,洛阳人,唐代诗人。2.朗读这首诗

3.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.题解: 次北固山下,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。北固山三面临江,形势险要,号称“天下第一江山”。作者家住洛阳,旅于江南,在这座山下停泊,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,写下了这首诗。这首诗是写乡愁的。5.总结:

首联两句点题。“青山”当指北固山,在镇江之北,面临长江,三面环水。诗人此刻在船上,“客路”即驿道,既在青山之外,他是看不到的,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,表明船到镇江后,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,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。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,是近景。“平”“阔”“正”“悬”四字炼得好:“潮平”,两岸才显得宽阔;“风正”,帆才有悬空的态势。“潮平”一语,又是为颈联中“江春”一语作铺垫。

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:夜还没尽,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,带来了温暖的气息;江上春早,旧年未过新春已来。(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,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)。时间过得这么快,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!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。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,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。诗人离家日久,见此景,情何以堪?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。

全诗层层相因,浑然一体。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,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,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。6.当堂背诵。

第二课时

(一)学习《钱塘湖春行》 1.作家作品简介

白居易(772~846),字乐天,晚年自号香山居士。唐代大诗人。他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反对形式主义。其诗歌形象鲜明,语言通俗,内容清新,如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《卖炭翁》《忆江南》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等,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72卷,集诗3000余首,数量之多,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。《钱塘湖春行》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。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。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,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。2.朗读诗歌指导: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。

3.指导学生评析诗句。逐句分析,先由学生分析,再由教师归纳。小结: 首联从大处落笔,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。“初平”,写春水初生,略与堤平。“云脚低”,写白云低垂,与湖水相连。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。

中间两联是分写。

颔联写莺燕,是诗人所见。莺是春的歌手,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;燕是春的信使,已开始衔泥筑巢,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。

颈联写花草,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。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。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,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,但看花的时间长了,眼前一片姹紫嫣红,使人目不暇接,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。

尾联直抒胸臆,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。“行不足”,是因为看不足,说明诗人流连忘返,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。4.齐读齐背,抽查个别背诵。

(二)学习《 西江月》 1.作家作品简介。

《西江月》选自《稼轩长短句》,作者辛弃疾(1140-1207)字幼安,号稼轩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南宋爱国词人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即归南宋。他力主抗金,屡受打击,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。曾短期被起用,但不受重视,抱很而终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。

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艺术风格多样,而以豪放为主,与苏城并称为“苏辛”。有《稼轩长短句》。2.题解

这首词有个题目“夜行黄沙道中”,黄沙,即黄沙岭,在江西省上饶县西,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,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。3.指导学生解析课文,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4.小结

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,一片诗情画意,优美动人,夜色那么清幽,气氛那么恬静,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,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。5.齐读齐背,抽查个别背诵。

6.写分析短文,就两首诗你所体会 ……此处隐藏18699个字……望建功立业的感情。

那些诗句更能体现曹操的博大胸怀呢? 6.学生吟读。

7.比读。

试读〈龟虽寿〉,比较两诗的异同。

第二课时《钱塘湖春行》《西江月》 1.导入新课。

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。利用多媒体,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。随着柳枝摇曳,伴着春花竞放,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、争奇斗艳的春天里。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,激发了兴趣。2.“读诗”——

利用多媒体声、像具备的特点,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。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、读出轻重音。在朗朗书声里,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。3.“解诗”——

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。

②说说诗大意。

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。

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,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。解诗是解作者、解诗意,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,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。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。4.“悟诗”——

①景中有情吗?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。

②自由诵读,融入诗情(配乐)。

王国维曾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指出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可见景产生于情,情是作品的灵魂。悟也就是悟诗情。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,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。这一步可以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,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。5.“赏诗”——

①点击赏诗办法

a、抓字眼(抓关键字,美词美句)

b、品诗情(如游子思乡情、忧国忧民情、热爱自然之情等)c、现画面(找出隐藏着的图画)

d、品诗韵(如平仄和谐、末字押韵,对仗、对偶等)

②赏析诗歌(写、画)

叶圣陶曾说:“文学鉴赏犹如采矿,你不动手,自然一无所获,只要你动手,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。”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,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,这样,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。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,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。6“想诗”——

请几位“小导游”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。游者可以闭上双眼,在“导游”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象翅膀飞翔观光。伴着跳动的旋律,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。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,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。7.“读诗”——

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。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。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,在书声里,诗情、诗意、诗韵综合感受。同时,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。是最后一步,也是总结性一步。

第三课时 《次北固山下》和《天静沙秋思》

一、谈话导入,创设平等、民主氛围。

二、进行新课,“五读”课文,传授方法。1.译读。

同学们前面已经学习了这两首诗歌。在翻译上,还有问题吗? 2.吟读。

学诗,除了了解大意外,还应该进行吟读。在读中体会,读中品位。你们见过古人读诗吗?能说说是什么样子吗?

学生回答。学情估计:学生能说出“摇头晃脑”、“有拖音”即可。

阅读文章,要注意什么问题呢?或者说,怎么样才能把一篇文章读好呢?

学生回答。学情估计:学生可能众说纷纭。教师引导,得出结论:①读准字音;②注意停顿(节奏);③把握感情。

这两首诗各写什么内容呢?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?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?

学生讨论。学情估计:学生能比较准确的回答出一二问。两首诗歌均写乡愁,读出忧伤的语气。对于第三问,则引导学生从语调,音高,快慢等方面进行把握,读出忧伤的语气。

教师范读。学生自由吟读。

学生吟读,师生互评。3.比读。

这两首诗歌都写乡愁,你们觉得两种愁的程度一样吗?

你觉得是什么使两诗的愁绪在作品中以不同的程度表达出来呢?

学生讨论。学情估计:学生可能会有不同见解,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。对于学生的见解,只要有理,均予以认可。同时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,进行比较。从而得出是不同的景物描写,给人以不同的感觉。4.想读。

好的文学作品都会引起人们的联想,使人想到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和经验,调动人们的某种感情,或悲或喜,或高兴或难过。可见景物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。那么,同学们,读了这两首诗后,诗中句子会使你想到什么画面呢?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,你会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呢?

请以“我从××××中,看到了„„”和“我想对××,说„„”,为例说一段话。

学生说话,师生互评。5.写读。

既然景物描写有这么重要的作用,通过它可以表现出作者不同的感情,将不好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的暗示,可以表现出来。那么,我们就要在写作中自觉作用。

下面,我们完成一个练习。试写一段景物,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。

学生练习,教师巡视、指导。

三、总结收束,交流收获。

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?

学生交谈。引导学生注意方法。

四、布置作业。

用本节课的方法自学其它诗歌。

五、课堂练习1、文学常识填空:

(1)《观沧海》一诗选自(),作者(),字(),()时期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他的诗以

见称。他与其子()、()合称为“三曹”。

(2)《次北固山下》一诗中“次”意为(),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()。

(3)《钱塘湖春行》一诗选自(),作者(),字(),晚号(),唐代诗人。

(4)《西江月》一词选自(),作者(),字(),号(),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,与()并称为“苏辛”,是“豪放派”的代表。

(5)《天净沙·秋思》体裁为(),作者(),元代著名戏曲作家。

(6)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,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。

汉代()唐代()宋代()元代()明清()2、根据课文填空:

⑴《观沧海》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()

⑵《天净沙秋思》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()

⑶《钱塘湖春行》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()3、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)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
a、日月的运转,就像从海中升起;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。

b、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,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。

c、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,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。

d、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,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。

4、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()

a、几处/早莺/争暖/树

b、稻花香里/说/丰年

c、断肠人/在天涯

d、海日/生/残夜

5、五首诗歌中,你最喜欢哪一首,请简要说出理由。作业布置: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。

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3年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【精品多篇】范文。

《2023年古代诗歌五首七下原文【精品多篇】[本文共20173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